社工们用脚画出民政服务“地图”

提起广东省,人们通常会想到繁华的珠三角地区,但实际上,珠三角以外,占据广东省三分之一面积的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年人均GDP仍然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里集中了广东省所有的建档立卡贫困,和85%以上的民政服务对象。从年开始,在粤东西北经济相对欠发达的数百个村庄和社区,陆续出现了一些肩负特殊使命的社会工作者。

陈姨(陈红):今天人怎么这么齐?

社工黄锦霞:阿姨,我们今天过来扫楼。

陈姨:黄敏又来、欧阳婵又来,怎么人这么齐?

社工黄锦霞:因为我们今天计划是过来扫楼的。

陈姨(陈秀红):哦,原来是这样,你们社工人这么齐,刚才来了一批了。

这是粤西化州市东山街道的东山社工站社工们平常的一天,东山社工站一共有六名社工,在这里工作已经三年,每天的朝夕相处,让他们跟这里的居民成了熟人。

“扫楼”是社工的口头语,说的是挨家挨户上门走访,宣传民政政策,调查居民家庭实际情况。

三年来,社工通过上门走访,绘制了这样一张地图,在这张被称作用“脚画出的地图”里,他们标注了化州市水轮机厂职工小区和铁路职工小区生活困难家庭的基本信息。去年年底,周边的其它小区陆续也纳入了东山社工站的服务范围,社工们又开始新一轮扫楼。

马阿姨今年70岁,84岁的老伴凌火风因为意外摔倒中风多年,至今生活无法自理,完全依靠老伴日夜照顾。社工们了解到,凌叔不仅有可能享受残疾人待遇,还应该享受80岁以上的高龄津贴。广东省从年就开始对高龄老人发放津贴,然而,8年过去了,凌叔和家人却完全不知道有这个政策的存在。

像凌叔这样的家庭情况还有很多,据社工介绍,年他们“扫了”户,就发现有10多户是不知道这种信息的。

张和清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第一批社会工作本科毕业生,从年开始,就在贫困地区从事社会工作。他表示,中国不缺政策,中国的这些惠民、利民、民政政策、文本非常非常多,但最重要的是政策没拉通。

我国的民政救助政策是兜底工程,也就是为生活困难人群的提供基本的生活救助,近年来,民政服务对象的范围越来越大,主要包括最低生活保障人群、特困人员、残疾人、高龄老人、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的儿童、优抚对象等等,虽然民政救助政策要求应救尽救、应保尽保、应养尽养,但现实和理想还存在着差距,根据东山社工站的统计,仅年度,社工们通过扫楼等方式上门探访,就识别出六户民政服务对象,他们本就属于政策帮扶的人群,却没有及时享受到应有的救助待遇。

据化州东山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副站长李乾豪介绍,很多来社工站的人,都不知道是哪个部门办哪些工作,很多渠道它也不是很开放,而且很多时候都是用手机和网上来操作的,他们没有这种设备,他们当中甚至有一些是文盲,所以叫他们去链接政策的确是有很大的难度。

一般来说,困难群众要想获得民政政策帮扶,需要主动到民政部门去申请,而这类人群往往文化程度较低,对政策掌握能力较弱,还有一些因为身体残疾根本无法出门。

广东省民政厅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处原处长郑章树:我认为基层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对服务对象的认定不精准。本来是该给他低保的没有给他低保,本来该给他心理支持的,你可能没有给他心理的支持。本身该纳入贫困户的,没有纳入贫困户。

广东省民政厅厅长卓志强:政策已经在家门口了,你怎么把它导进去,导入,进灶头、进炕头,进心里头,还真的是需要有专业的人,有活力的人,有情怀的人去做。别的单位都说最后一公里,我们民政工作是最后一米。

广东是我国社会工作发展最早的地区,年,广东省民政厅在全国率先设立了社工管理机构。目的就是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助力政府部门解决民生问题,推动社会治理。

年,广东省民政厅联合粤东西北乡镇、街道,在经济相对欠发达的两百个村庄和社区建立两百个社工站,“广东社工双百计划”试点正式开始。每个社工站由一位在政府任职的民政干部担任站长,尽量按万分之五的人口比例配备社工,绝大多数社工都是社工站所在地的本地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到70%以上。他们直接跟所在地基层政府部门签订劳务用工合同,合同期五年,由广东省民政厅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社工站的人员工资和办公费用。那一年,近名社工,开始了他们崭新的事业。

欧阳婵原本在珠三角地区做特殊教育老师,年7月,“双百计划”化州市东山社工站成立,欧阳婵回到家乡,应聘成为第一批“双百计划”的社工。让她没想到的是,新的工作并没有想象中的美好,在工作了两年零八个月后,她在“双百计划”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zhouzx.com/hzsh/9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