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山高,珠江水长,吾校矗立,蔚为国光。”12日,中山大学迎来95周年校庆。早上9时,中大四校园同时举行向孙中山先生献花仪式。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中山大学校长罗俊等参加了仪式。

九十五载,弦歌不辍。近年来,中山大学更是奋发有为,积极推动“三大建设”,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在中大落地实施。

现场:四校园同时向中山先生铜像献花

12日,为纪念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诞辰周年、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中山大学95周年,中山大学在广州校区南校园、东校园、北校园和珠海校区同时举行向孙中山先生铜像敬献花篮仪式。

中山大学乃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孙中山先生历经长期革命生涯,认识到培养专门人才的重要性。在国共合作的背景下,他创办了“武学校”黄埔军校,紧接着,援引大体相同的模式,移植合并数所院校,亲手创办了“文学校”——国立广东大学。孙中山先生还亲笔题写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学校于年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

上午9时,献花仪式正式开始。在庄严的国歌、校歌声中,五星红旗和中山大学校旗先后冉冉升起,全体人员行注目礼。升旗仪式后,献花曲响起,国旗班代表稳稳抬起花篮,缓步走向中山先生铜像,将花篮摆放在铜像前。

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中山大学校长罗俊等校领导分别在四校区(园)主礼。他们跟随国旗班来到铜像基座前,上前仔细整理花篮缎带。红色缎带上书写着“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五十三周年”,寄托了全校师生对孙中山先生的崇高敬意。随后,全体人员向孙中山先生铜像三鞠躬。主礼校领导带领全体人员肃穆绕行,瞻仰中山先生铜像。

12日晚,中山大学还在南校区新体育馆举行了主题为“不忘初心,奋进一流再出发——中山大学95周年校庆晚会”。

数说中大成就:

年科研到账经费突破30亿元,科研基金项目立项取得可喜成绩

九十五载弦歌不辍,大师辈出,近年来,中山大学的各项事业更是取得骄人成绩。

记者获悉,近年来,中大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创新科学研究,致力于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效。尤其在推动科研工作方面,中山大学稳步改革管理体制,积极推进大科研项目、大科研团队、大科研平台“三大建设”,推动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在中山大学落地实施,开创了科研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中大坚持科研条件建设与学科建设相结合,依托优势学科,汇聚拔尖创新人才,打造具有中山大学特色的高水平科研平台。学校现有1个国家高端智库、6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临床试验研究中心、1个国际联合研究中心、7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近年来中大的科研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年科研到账经费突破30亿元,四年间增长%。

据悉,年,中山大学科研基金项目立项取得可喜成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申报期申报数为项,较年增长14.26%;获得立项数为项,增长13.2%,已连续3年立项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为52项,位居全国高校第一;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立项数为45项,位居全国高校第二;两者立项数总和已连续4年位居全国高校第一。

“三个面向”打造“国之重器”:

国内设计排水量最大的综合性科考实习船已开工建设

中大提出的“三个面向”,是指“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动作”就是建设天琴中心、南海研究院(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精准医学科学中心、中大谱仪等重大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打造国之重器。

今年10月28日,中山大学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以下简称“中大科考船”)开工仪式在上海长兴岛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江南造船”)举行。

在开工仪式上,中大校长罗俊指出,近年来中大着力建设高水平海洋学科群,打造高水平海洋科研平台,积极服务海洋强国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建设一艘世界一流的海洋科考船,使之成为面向全球海域的海上移动科研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是中山大学提升海洋学科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

据了解,中大科考船是目前国内设计排水量最大的综合性科考实习船。该船总长约.3米,设计排水量约吨,定员人,续航力海里,入级中国船级社(CCS),具备B3冰级加强,是一艘集多学科、多功能、多技术手段为一体,具备全球航行能力且能毗邻极地冰区作业的新一代大型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

中大的海洋研究历史悠久,早在91年前,中大人就踏上了海洋科考征程。搭乘自己的先进科考船走向深蓝,一直是中大人长久的梦想。据悉,中大科考船预计年底将投入使用。这艘船具备无限航区全球航行能力,能够对航线及其数百公里覆盖范围,开展从海底到万米以上高空的区域地球系统的海洋、大气、地质、地球物理、生态、环境和资源要素的无缝隙探测和监测,有助于深入认识海洋资源,攻克海洋生物资源、能源与矿产资源、地质地貌等领域的关键科技问题,助推现代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油气业等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科考船将被打造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面向全球开放的多学科、多领域、多功能的海上移动科研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

科研成果丰硕:

SCI收录论文数和论文被引用数逐年大幅增加

近年来,中大的科研产出协调增长,成果丰硕。近三年,出版了《夏书章著作选辑》《李锦全文集》《孙中山史事编年》《“中国语言文学文库”丛书》《出土战国文献字词集释》《中国考古学理论与方法十讲》等丛书和著作,曾昭式教授的《先秦逻辑新论》入选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在《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自然遗传学》(NatureGenetics)、《柳叶刀》(TheLancet)、《细胞》(Cell)等高水平学术刊物发表一批高水平论文,SCI收录论文数和论文被引用数逐年大幅增加。

年,生命科学学院贺雄雷教授团队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文章探讨了前瞻性分子进化研究的前景与应用;中山眼科中心刘奕志教授团队开发出再生功能性晶状体消除婴幼儿先天白内障的新方法,发表于《自然》杂志;生命科学学院徐安龙教授团队研究发现了六亿年前RAG转座子的“分子活化石”,为“人类抗体V(D)J重排机制起源于转座子的假说”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据,文章发表于《细胞》杂志。

年,陈小明院士、张杰鹏教授团队在化工分离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发表于《科学》杂志;高嵩教授课题组解析人类MFN1片段的晶体结构并提出线粒体外膜融合机制模型,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英国《自然》杂志。

年,物理与天文学院罗俊院士团队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最新测G成果,测出截至目前世界上最为准确的G值;中山眼科中心李旭日教授团队与比利时鲁汶大学彼得·卡梅利特(PeterCarmeliet)院士联手在《自然》杂志和《科学》杂志上发表血管研究的重要成果。

科研成果奖励斩获佳绩。罗俊院士团队完成且中大为合作单位的成果“万有引力常数G的精确测量”入选年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十三五”以来,学校获国家科学技术奖3项、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5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突出贡献奖共24项以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6项。

学校原始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服务国计民生。医院何晓顺教授领衔的器官移植团队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并于年成功实现了全球首例“无缺血”人体肝移植术,打破了国际上器官移植的传统理念,有望推动我国成为器官移植这项医学尖端技术的领跑者。生命科学学院苏薇薇教授团队研究化橘红成药性,促使当地形成超过十万亩的规范化种植基地,带动了广东省尤其是化州市中药材种植以及中成药生产等相关产业链的全面发展,帮助粤西北地区多农户脱贫致富,其创新药物红珠胶囊以万元价格实施成果转化,是学校近年来签订的单项成果转化金额最高的项目。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林霞虹通讯员陈诗诗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乔军伟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苏琬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zhouzx.com/hzbk/12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