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国维《东山杂记·茶汤遣客之俗》:“今世官场,客至设茶而不饭,至主人延客茶,则仆从大声呼送客矣,此风自宋已然,但用汤不用茶耳。朱《萍洲可谈》云:‘今世俗客至则啜(喝)茶,去则啜汤。汤取药材甘香者屑(碎末,此为动词)之,或凉或温,未有不用甘草者,此俗遍天下。辽人相见,其俗先点汤,后点茶。’宋无名氏《南窗纪谈》亦云:‘客至则设茶,欲去则设汤,不知始于何时。然上自官府,下至闾里(平民),莫之或废’云。行之既久,遂以点汤为遣客之用。……今日既不用汤,乃以茶遣客,则又与辽俗近矣。以茶汤款客,自唐已然,虽宫禁亦用之。……至南渡①后,款客以汤之有无为尊卑。(宋)周必大《玉堂杂记》:‘淳熙三年十一月八日,必大被宣,草十二月冬祀(祭祀)敕(皇帝的诏令)书。黄昏方至院,御药持御封中书门下省熟状②来,系鞋迎于中门,同监门、内侍一员俱升厅,御药先以熟状授监门。共茶汤讫(完毕),先送御药出院,复与监门升厅,受熟状付吏,又点汤送监门下阶,馆之门塾。至六年九月十二日,复被宣,草明堂敕。御药张安中、内侍梁襄相见如仪,惟录事沈模,主事李师文茶而不汤’云云。此录事、主事殆中书、门下省吏,故学士款如此,其它盖无不兼用茶汤者。今汤废已久,惟昏(婚)礼姻娅③,翁婿相见,及新年偶一用之。其汤亦用龙眼、枣、栗等,与宋人之屑甘草者异矣。”

①南渡

晋元帝、宋高宗皆渡长江迁于南方建都,故史称南渡。此指北宋到南宋的过渡。

②熟状

宋制,非紧要事务,有关官员拟就施行办法,以白纸书写,宰相押字,其他执政具姓名,送请批示,画“可”后执行,称熟状。

③姻娅

亲家和连襟,泛指姻亲。婿父称姻,两婿互称曰娅。

点茶/汤

宋人风俗“客至点茶,送客点汤”。苏颂《本草图经》记载:“其轻虚纵理及细韧者不堪,惟货汤家用之”。用于点汤的甘草大概多用下等货。其实这种保健类的“汤”是以甘草和盐、姜共同调味(大概偏咸),基本都为粉剂沸汤点服。不论调味还是冲服法,都模仿了当时的饮茶。

宋代北方人饮茶的习俗承袭于唐代,将姜、盐、桂、椒等材料加入茶里喝掉。不过南方人却不太习惯。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就作诗吐槽过:“又不见北方俚人茗饮无不有,盐酪椒姜夸满口。”源于制茶工艺不甚成熟,直接饮茶茶汤苦涩度较高,故加佐料调味。

至明朝已很少见烹茶时加盐或姜者。

五道茶

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有“五道茶”的风俗。此俗在资江沿岸的马迹塘、武潭、三堂街尤为突出。

如果家里来的是贵客,如儿女、亲家、上司高朋,则可以享受湖乡人家的“五道茶”款待:

第一道开水清茶。为贵客接风洗尘,湿润喉咙的。

第二道甜蛋茶。用荔枝桂圆煮鸡蛋,意在贵客临门,吉星高照。有些地方以甜酒茶代之。与《东山杂记》所记载的清代“汤用龙眼、枣、栗等”招待“婚礼姻娅,翁婿”应该颇有渊源。

第三道擂茶。清同治《益阳县志》载,上乡多喝擂茶,将茶叶、芝麻及姜“杵融而调食之,款客亦以为敬”。今之擂茶,多加白糖、花生米。擂茶有解渴降温,明目清心,解毒治病之妙,故县民常饮不衰。

第四道面茶。“荷包蛋”上面少许煮熟的面条或自制的米粉。

第五道姜盐茶。让客人解油腻,在路上御风寒,平安返程。

宋代之后,中国烹调、零食、蜜饯制作中使用甘草才渐多。现今潮汕、化州等南方地区,民间流行小食“甘草水果”:如潮州的街头常见美食,主料为青芒果、杨桃,甘草、糖、精盐,可帮助消化,止渴生津,解毒祛痰,清燥润肺,减轻咳嗽。此或亦是古遗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zhouzx.com/hzys/13977.html